教育时评:让“师资”不再成为乡村教育“最痛点”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时间:2015-09-10 10:29 107次
摘要:一方面是资金倾斜,投入增多,硬件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师资老化断档,结构性短缺……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教育。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乡村教育进步巨大,但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建设中的短板问题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师资问题是“最痛的痛点”。面对几个
一方面是资金倾斜,投入增多,硬件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师资老化断档,结构性短缺……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教育。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乡村教育进步巨大,但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建设中的短板问题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师资问题是“最痛的痛点”。面对几个月前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人们普遍期盼,各项政策能精准发力,尽快落地,让“漂亮的薄弱学校”不再薄弱。
逐步告别“危房时代”
“那样的时代,以后就只能定格在图片里了。”搬出危房那天,刘凯军和学生们在教室前留了一张合影。
甘肃会宁,地处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却是基础教育的强县。刘凯军是会宁县杨崖集乡罐峡小学校长。他经历了乡村教育的“窘迫”时代,“不仅在危房里上课,甚至连教具都没有,上课就是粉笔加黑板。”
如今,他和学生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还用上了“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仪器。
罐峡小学是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的缩影。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我国乡村教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同城市差距不断缩小。
祛除“最痛的痛点”
进步固然巨大,但短板依然明显。
地处武陵山区连片贫困地区,从湖南通道县县城驱车2个多小时,绕过7公里118道弯的盘山路,记者终于到达位于大山深处的金坑希望小学。校长杨国进充满忧虑:“随时可能请不到代课老师,根本没有体、音、美老师,英语主要靠外面来的支教老师。”
金坑小学有1至5年级127名学生,还有两个学前班44个孩子,共171人,11名老师中有5个公办老师、4个代课老师、2个支教老师。代课老师每月工资仅1200元。金坑小学的情况并非特例。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部分学校甚至面临教师“断档”之忧;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又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很多地方只能实行包班教学,教非所学、学非所教情况较为普遍。
今年4月1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
“然而,乡村教育仍做不到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说,硬件的改善难掩教学质量上的鸿沟,质量差的关键在师资。“师资紧缺已成当前乡村教育最痛的痛点。”
“乡村教师待遇必须让别人羡慕”
“不怕贼偷,就怕来客。”采访中一位乡村教师如此描述自己的收入状况。在湖南,农村教师人均月收入为2483元,远远低于同学历、同年龄外出打工人员收入,甚至比当地农民聘请的木工、水泥工的收入还低。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乡村教师为补贴家用不得不开发“第二职业”——有人晚上开出租车,有人暑假跟着建筑队绑钢筋,有人帮村里盖房修路搬砖,有人到周边工厂打零工。
“收入少、地位低、前景差,乡村教师岗位凭什么吸引优秀人才?”徐玉斌说,教师是最伟大、最美丽的职业,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则是更伟大的一群人,但偏偏是这些人的收入得不到保证、价值得不到承认。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目前,各部门、各地区都已开始积极落实计划要求。有些地方,像湖北省已出台支持计划的地方实施办法,从工资待遇、社会保险、教师补贴、职称评聘等方面,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教育时评:让“师资”不再成为乡村教育“最痛点”
本文地址:/xuexiaobaike/25232.html + 复制链接
- 相关文章
- 北京教育学院10年为新疆培训1349名中小学教师09-30
- 中央代表团向新疆教育系统赠送玩教具等纪念品09-30
- 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09-30
- 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系统已录入1.9亿学生信息09-30
- 甘肃张掖高台县参加全市“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培训09-30
- 浙江省湖州市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09-30
- 吉林省3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09-29
-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考研方向09-24
-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考研方向09-22
-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考研方向09-21
快速报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