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访问四川大专网_最权威的四川专科学校排名(高职高专)信息!
  • 今天是:

“家乡课程”让学生拥抱家乡

来源:大专网时间:2015-07-07 08:15 98次

摘要:今年,宜宾市翠屏区把生态课程课程建设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在该区举办的首届生态课程建设成果展评活动中,全区各学校共推出165门课程成果,其中80%属于家乡课程。 家乡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家乡文化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为目

今年,宜宾市翠屏区把“生态课程”课程建设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在该区举办的首届“生态课程”建设成果展评活动中,全区各学校共推出165门课程成果,其中80%属于“家乡课程”。
“家乡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家乡文化为核心,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课程。“家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深化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丰富学生人生经历,拓展其知识面,培养社会实践技能,在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中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就地取材,开发资源
手握细沙,时而大胆挥洒,时而小心点画。手指是画笔,玻板是画纸,通过画箱内灯光的投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沙画栩栩如生,把人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这翠屏区南广镇中心校的孩子们在沙画室里活动的情景。
王媛是南广镇中心校三年级学生,以前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创作沙画非常羡慕,很想亲自过把瘾。今年寒假,盐坪沙画室面向全体同学开放,她如愿以偿,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沙画的要领,开始尝试创作。她说:“我从小就喜欢玩沙,喜欢画画,沙画把我的两个爱好结合起来,既好玩又漂亮,这个寒假我收获太大了!”
就地取材,开发家乡资源,是研发“家乡课程”基本路径。翠屏区境内有岷江、金沙江和长江,卵石和河沙资源丰富。临近江边的宜宾市六中、李庄中心校、宗场中心校、方水中心校开设有卵石画课程。牟坪中心校、李端中心校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开设叶子画、竹刮画等课程。此外,泥塑在乡镇学校普遍开设。
宗场中心校则另辟蹊径,用“土材料”弄出“洋玩意”,由此推出“家乡课程”。该校将废旧的钢管、缸盆制作成“乐器”,将竹筒制作成各种乐器,并推出“打击乐”,学生们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该校还将铁环、沙包、皮筋等乡下孩子们的玩具引入学校并课程化,受到孩子们追捧。
◆深度加工,整合文化
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也被深度加工,与校园文化整合,是构建“家乡课程”的基本方法。
挖掘独有的历史文化,提炼核心理念,并由此研发“家乡课程”。宜宾市二中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的母校,学校由此提炼“一曼精神”出的内涵为“慢慢求索,永逐真知”。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开设“我的校友赵一曼”系列课程,让学生了解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李庄中学是抗战期间同济大学的校址所在地,该校建立“同济缘”展厅,开设“同济在李庄”课程,让学生了解抗战期间,李庄人民用博大的胸襟欢迎同济大学;了解同济大学的名人故事,以及近年来同济大学反哺李庄的故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热爱家乡的情感。
 “川剧”、“舞草龙”、“打莲枪”、“四川清音”、“金钱板”、“面塑”等曾经流行于川南,它们均被列入国家级或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街小学、李庄中心校、建国实验小学、长江路小学、旧州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将它们加以改造,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家乡课程”。
◆拓展空间,亲近家乡
依托校园内外自然环境,积极有效地拓展空间,让学生亲近家乡是研发“家乡课程”的又一路径。
每到收获季节,宜宾市女学街小学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在教学楼顶的“榕杏生态农场”里采摘瓜果蔬菜。“我们班的‘责任地’里青椒可真多啊!”学生吴雨轩欣喜地看着劳动果实,高兴得合不拢嘴。
女学街小学充分利用校舍楼道、屋顶及校园空地开辟教育基地,拓展新空间。女学街小学将簸箕、犁头、风车等川南农具陈列在楼道墙面,同时将教学楼顶开辟成“开心农场”,由此推出“认识农具,了解农耕”、“认养动植物”等课程。人民路小学、凉姜中心校、宗场中学则将校园空地辟成“开心农场”,除“认养”外,每年的“收获节”受到学生期盼。
部分学校则直接将校外的自然环境作为“家乡课程”的重要载体。中山街小学常年开展“小脚丫走家乡”活动,组织学生到宜宾的合江门、翠屏山、流杯池等景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依托“AAAA级风景区—李庄古镇”,李庄中心校开设“小导游”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据调查,全区近50所中小学研发“家乡课程”并有效实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成为了翠屏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家乡课程”让学生拥抱家乡

本文地址:/yxdt/24518.html + 复制链接

相关文章
快速报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