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解读
来源:四川大专网时间:2015-03-13 12:22 0次
摘要:《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解读
编者按: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通知,其直属的75所高校从2014年开始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他高校从2015年开始发布。日前,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正式发布,这是华侨大学首度发布此类报告。
质量高、选择广、创新强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近日,《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鲜出炉,《报告》发布了华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流向、薪酬水平等方面的权威数据。总体来看,去年华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高、选择广、创新强,突出服务地方发展。
全校毕业生5414人就业率达94.14%
根据《报告》,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总人数为5414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4.14%。值得一提的是,华侨大学本科生就业率比博士生、硕士生还高: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3.33%,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3.64%,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18%。
“就业率高低并不一定代表人才培养质量,还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关。”校就业办王老师认为,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因为专业研究深度不同,本科生专业方向会比博士、硕士生就业方向更广;其次,博士、硕士更强调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也就是“对口性”,所以更难屈就;此外,博士、硕士生对薪资要求比较高,而一些工作如果本科生就能胜任,用人单位更倾向录取本科生。
记者了解到,所谓就业率,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找到工作”。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毕业生就业类型包括以下十种方式:1、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3、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国家地方基层项目;5、科研助理;6、应征义务兵;7、升学;8、出国出境;9、自主创业;10、自由职业。
毕业生们都去哪儿?
根据《报告》,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升学总人数为540人,所占比重为9.97%。其中,硕士攻读博士23人,本科攻读硕士研究生493人,高职生攻读本科24人。在升学的毕业生中,不乏被””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的优秀学生。升学毕业生按学校所在地区划分,大部分集中在华东地区,比例高达65.00%。
另外,出国出境学生总计173人,比例为3.20%,多名毕业生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知名高校录取。从出国出境地区分布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占较大比重,成为毕业生出国出境的热门国家。
此外,2014届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的561人,所占比例为10.36%,主要去向为各地国有银行、国家电网、中国铁路集团、中国移动等单位。进入国家、地方基层项目的82人,所占比例为1.51%,主要去向为福建省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计划等。选择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有58人,所占比例为1.07%,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文化传媒、音乐舞蹈培训、创意工作室等。
从就业流向上看,2014届毕业生们以留在本省就业为主,达到288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5.83%;而在本省就业的,以厦门、泉州、福州这三个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为主,分别占福建省就业人数的44.53%、28.24%、14.52%;毕业生到省外就业人数为149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3.04%,其中广东比重最大,占省外就业人数的18.89%,浙江、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也聚集了较多毕业生。
毕业生起薪多集中于2000-4999元
根据2014届毕业生的流向地情况,华侨大学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毕业生起薪。根据调查反馈,用人单位提供的起薪主要集中于2000-4999元,而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提供给不同学历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厦门某IT企业提供给本科毕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的起薪是5000元左右,但提供给行政人员的起薪只有3000元左右。
虽然在就业跟踪过程中,2014届毕业生普遍反映厦门地区薪资待遇偏低,但经调查,华侨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待遇符合所在地区应届毕业生薪资待遇的正常水平,大部分岗位入职后薪水发展空间较大。
华大毕业生的诚恳、踏实最被点赞
通过对社会新闻媒体、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毕业生本人的跟踪调查,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华侨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从政府部门、恒安集团、中国银行、国家电网、厦门TDK有限公司、厦门灵感方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众多用人单位的反馈,均赞誉华侨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母校情结浓厚、校友活动活跃、岗位忠诚度高等特点。
“七巧板”计划:助力毕业生“圆梦就业”
《报告》中指出,2014年,学校打造了“七巧板”计划,涵盖体制机制、就业服务、就业市场、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引领、就业管理与基层就业等板块,助力毕业生“圆梦就业,幸福生活”。
青色板块: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2005年,华侨大学就建立了由校领导挂帅的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校长贾益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学院也纷纷建立由院长、书记领衔的工作小组负责就业工作,实行就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以此,华大构建了以学院为主体,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大格局。
2014年,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走访泉州知名企业,拓宽实习就业渠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推出学院就业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就业创业最新动态;旅游学院走访校企合作企业,看望实习生;土木工程学院打造“卓越计划”,系统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品牌活动;法学院召开毕业生班主任会议,动员班主任力量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持续推进“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以及“以评促建”方针的指导下,各学院互动交流,开展校内就业评估,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就业工作呈现出基础扎实、富有特色、工作效果显著的整体特征。
橙色板块:细致周到的服务支撑体系
技能培训常态化、就业援助系统化、就业信息网络化,目前,华侨大学就业工作已具备了较强的服务支撑能力。
华侨大学职业技能鉴定站、华侨大学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是省级站点。职业技能鉴定站设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财规划师、电子商务师、秘书等工种,基本涵盖华侨大学各大类专业。
针对“双困毕业生”,学校给予既有资金援助,又有求职辅导的多方位关怀,使每一份关爱送到真正需要的毕业生面前。2014年,共有558名毕业生获得校级求职补助,34名毕业生获得省级就业补助。
以学生会就业服务中心同学为骨干的团队在就业办老师的指导下管理着网页、微博、微信、校LED彩色显示屏等多个信息发布平台。2014年4月,华侨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微信订阅号开通,截至年底,已发布招聘信息264条;中心微博全年间发布的信息接近1000条。这些信息不仅有最新的招聘资讯,也包括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面试技巧、求职心得、企业信息等内容。
2014年10月,某大型企业来校举办招聘会,就业中心微博收到学生留言,指出招聘会场地过小,无法满足毕业生需求。微博管理员迅速将学生诉求反馈至学校,经过沟通协调,能容纳300多人的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101室被用以服务就业工作,此后,企业来厦门校区招聘有了更加合适的场所。
绿色板块:打造立体就业平台
走出去,请进来,这是华侨大学长期坚持的就业工作思路。为打开就业工作局面,华大实行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联动的机制,全方位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
在学校层面,学校相关领导和就业工作部门人员主动走访政府各级相关职能部门、人才服务机构以及厦门、泉州知名企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牵线搭桥,创建良好平台。
据统计,全年学校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16场。而通过与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海峡人才市场、福州人才储备中心、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集美区政府、大泉州人才网等单位的合作,共有7场综合性招聘会在华大举办。
境外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日益凸显。2014年4月、12月,华大两次承办“香港中资企业情况介绍暨港籍学生招聘说明会”,港中旅集团、交银香港分行、工银亚洲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香港公司等30余家知名企业来校宣讲,为港籍学生带来660余个就业岗位。
借助校友会平台,毕业生就业也有了更多元的选择。2014年12月,45家校董、校友企业参加“校董、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带来的工作岗位涵盖了材料化工、网络科技、汽车机械、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
此外,学院为主体打造的“星期二人才市场”以其专业对口,优势共享的特点而闻名泉厦两地,深受用人单位认可,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了良好渠道。
紫色板块:开启学生幸福生涯的职业教育
2012年5月,学校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这是一个有57名专业教师的团队,其中包括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9名、二级职业指导师18名、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14名。他们的任务,是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帮助。
华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坚就是其中的一员。2007年,王坚通过了“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成为华大获此资质的第一人。整个2014年,他除了承担两个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必修课教学任务外,还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8场就业讲座,为10多位毕业生提供个人咨询。从政策解读到企业介绍,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到帮助他们进行具体的就业选择,王坚和他的同事们组成了华大职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这一年,全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两门公共必修课,每门课程20课时。这成为教研室的主要工作内容。课程迅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公管学院2014级学生林育丹对课堂上老师给她做的职业性格测验还记忆犹新,她说:“这门课不仅让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更让我明白就业其实离大一的我们很近。”
2015年刚开始,教研室邀请专家来校为教师们作系统培训,王坚也参与其中。他说,高校职业导师的任务是加强与社会的接触,整合各类资源,进而将外部信息和需求传达给学生,“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接触到更好的资源和平台。”
黄色板块:营造华大特色的就业氛围
2014年,华大连续第11年举办就业创业文化节,吸引了3000多名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项目优秀成果评定展、模拟应聘大赛、行业分析大赛……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华大学子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长、形式多、参与广、反响强,从大一到大四,有关就业的活动天天都在上演。
2014年的就业季,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每月都会给应届毕业生写一封信。10月,求职大战拉开帷幕,毕业生们斗志昂扬,在第一封信中,老师们教导求职学子理性规划、注意细节;11月,在鏖战正酣时,第二封信为被海量的求职信息迷乱了双眼的同学带去方向指引;12月,第三封信如期而至,“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逆境时,要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学校是大家求职过程中坚强的后盾”,鼓励同学们总结反思、调整心态。一封封温暖的书信在网络上传播,为毕业生带去技能、带去信心、带去希望。
除了“致毕业生的六封信”,学校还制作了《就业口袋书》《就业推荐函》《生源情况介绍》《专业介绍》《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求职安全手册》等系列求职材料,并成立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室,给华大学子提供全程化的指导和服务,营造出积极、温馨、独具特色的华大就业氛围。
红色板块: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4年12月31日,经过两年多的筹建,华侨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正式开园。开园当天,22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同时入驻两校区园区。两校区创业园总面积达到2500平米,分办公区、产品展示区、会议室等功能区域,满足了创业团队日常运作的各种需求。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大三学生许晓峰的瀚海拾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入驻团队之一。许晓峰表示,创业园不仅缓解了创业之初资金和场地的困难,也为公司产品在学校推广提供了条件。
创业园的落成是华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针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学校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打造“从孵化到落地、从基础到实践、从指导到扶持”的一揽子体系。本次入驻创业园的22支团队,皆从每年举办的就业创业文化节之“创业项目成果评定展”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除受到资金和场地支持外,还将得到咨询、培训、法规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同样在2014年,华大继续承担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万名青年创业培训计划”工作,累计培训400余名有创业意向的校内外学生。在实践中,创业班凝练出“三分三定”的华大经验,即:结合培训学员专业特点和创业意向,进行“分类、分班、分团队”和“定向培养、定点跟踪、定位帮扶”。以此为指导,华侨大学举办了多班次的培训,部分优秀团队已将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实践。
蓝色板块:专人专项,引导青年就业基层
陈芳荣是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4届优秀毕业生。择业时,她从华侨大学就业信息网上看到了孔子学院招聘汉语教师的启事,这名90后女孩毅然报名,成为了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陈芳荣只是2014年赴泰国、印尼等国支教的36名毕业生其中之一。而在这一年,华大共有82名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项目,其中考取福建省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的有40名。
为了鼓励毕业生在基层中实现人生价值,华侨大学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每个基层项目都有专人负责跟进,确保宣传、组织工作落到实处。
母校的支持给毕业生们带去温暖。陈芳荣说:“相信努力后会有收获,相信奔跑总能到达远方,相信真诚会带来温暖,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可以给世界带来改变。”
学校还成立征兵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绿色通道,确保应征入伍工作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2014年,学校共有14名学生入伍,入伍大学生邓石亮在广东某集团军狙击手评比性考核中斩获第二名,荣获“集团军狙击手训练尖子”称号,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就业工作发展趋势的研判与思考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4年为727万,2015年达到749万,未来五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以上的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华侨大学全日制毕业生生源结构中,福建省外生源约占三分之二,毕业生去向范围选择广泛,这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首先,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全员参与,提升就业质量。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且持续性的工程,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的学习过程。学校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业服务的提升是各部门配合的共同结果。工作中,学校将努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搭建新平台,寻找新方法,推进全员参与就业的格局建设,在保证就业率水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宏观上,着力促进华侨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地域等方面合理均衡流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微观上,从毕业生未来“职业匹配”、“职业贡献”、“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着手,致力提升华侨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其次,优化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拓宽就业格局。网络、新媒体、云服务是拓展就业工作的有效载体,将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就业指导、生涯教育、就业管理、就业市场、就业服务等都可以依托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来开展。目前华侨大学就业工作在信息化程度、新媒体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优化,学校今后将探索建立专业、高效的就业数据集成系统,融合就业指导、管理、服务、招聘信息发布、就业数据统计分析等为一体,推动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
第三,完善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平台,促进创业有成。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和省市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今后将进一步联系校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细化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指导、扶持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促进更多大学生关注创业、参与创业,实现创业有成。
最后,关注境外生的就业,主动服务,塑造侨校品牌。一校两生的生源结构是华侨大学特色。在就业工作领域,学校将更加主动关注境外生的就业,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寻找境内外生源就业工作的区别与共性,求同存异,互相借鉴。今后将加大境外生就业工作的力度,通过分析调查境外生求职意向,对意向回所在国家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邀请该国或地区的专家开办讲座、沙龙或座谈,联系中资机构或社团,邀请境外工作单位来校招聘;对意向在大陆就业的毕业生,加强引导、协助、联系工作,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
作者:张为健 吴天适
文章标题:《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解读
本文地址:/yxdt/13998.html + 复制链接
- 相关文章
- 华侨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正式发布_服务社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