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访问四川大专网_最权威的四川专科学校排名(高职高专)信息!
  • 今天是:

“送礼焦虑”缘自亲师关系危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时间:2015-09-29 16:10 83次

摘要:每到过节,该不该给老师“意思意思”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虽然有关部门严令禁止老师收受礼品、红包,但家长们的困扰似乎并没有减轻,而学校和教师面对家长的热情也越来越紧张。“逢节送礼”为何成了家长的思维定式?在节日面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如何才能回

每到过节,该不该给老师“意思意思”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虽然有关部门严令禁止老师收受礼品、红包,但家长们的困扰似乎并没有减轻,而学校和教师面对家长的热情也越来越紧张。“逢节送礼”为何成了家长的思维定式?在节日面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如何才能回归常态?

“送礼焦虑”是社会潜规则所致

最近,上海一名家长送老师红包被拒后,老师一句“来日方长”却让她焦虑不已。她绞尽脑汁地想“来日方长”的含义,并在朋友圈求解。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

逢年过节,在要不要给老师“表示一下”的问题上,家长们的纠结在于:送吧,心有不甘;不送吧,心有惴惴。焦虑之中,多数人认为,老师对学生是否好,是否照顾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成绩好坏。而送礼,能让老师对孩子更好。

新京报刊文《老师拒礼后,为何说“来日方长”》认为,送红包的规则认同和遵循,往往有事实基础和现象表现。收与不收的烦恼,送与不送的焦虑,都是社会潜规则认同与裹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若不改变对“送才有好处”的规则认同,“来日方长”式的焦虑就很难消除。

可以说,不管潜台词如何,都客观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双双陷入了“送礼焦虑”。

由此可见,在禁绝送礼这件事上,仅仅“立规矩”还不够,还要看家长和教师是否讲规矩、守规矩。而前提在于,让潜规则在社会上失去土壤和市场。

简单的亲师关系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当然,赠送礼物是社会交往的自然现象,试图从根本上禁绝,既无必要,也不合理。此前,就有作者在蒲公英评论网撰文提出:学生送教师3块钱的礼物算不算“送礼”?

确实是个问题。如果学生花几块钱买来一张卡片,写上祝福语送给老师,或者买一朵花、一块糖送老师,老师一定要坚辞不受吗?这样做的话,对亲师关系是不是有矫枉过正之嫌?

有媒体整理出其他国家关于教师节“送礼”的规定,对我们回答这些问题不无启示——

按照美国的规定,每名学生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超过5美元的话老师得退回给学生。在德国,教师节很多学生选择送老师一块巧克力,老师非常欢迎。收到礼物后,老师还得写信感谢。几乎没有学生会送给老师贵重东西,因为大家都知道,送老师贵重东西必然吃闭门羹。

显然,“简单就好”,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自然累人。但简单的亲师关系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中国教育报发文《有信任就不会有送礼焦虑》说,要想消除送礼焦虑还需在坦诚交流的基础上重建信任。作为家长,要相信绝大部分老师的正直敬业,不对老师盲目怀疑。作为学校,更需要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做好对家长的信息开放。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打消家长的疑虑。家长们实实在在看到了教师的努力,看到了教师对每位学生平等地付出,自然也就不会对教师做出不情愿的送礼行为了。

“尊师重教”与“廉洁从教”需要正向互动

在舆论普遍关注如何刹住给老师送礼“歪风”的同时,也有人呼吁关注教师权益,充分落实有关教师待遇和权利的规定,维护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知名教育评论员熊丙奇撰文《教师节的焦点应是教师的待遇和权利》认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应该关注的是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的教师节就将一直在送礼这类话题上纠结。

对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而言,家长送不送礼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即便有家长“表示”,也无法带给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辛苦从教的同时,社会舆论每逢节日便“盯”着教师的品格和行为,无疑是对他们的最大伤害。

家长群体以及社会公众期望教师廉洁从教无可厚非,教师期待更好的待遇、更多的尊重也是人之常情。最值得期待的是,这两种社会心理实现正向互动,即教师如社会期待那样廉洁从教,而社会如教师期待那样尊师重教。但这里的关键,不仅在于要有刚性的法律规定和职业规范,更在于教师要有良好待遇保障,以及由此而生的职业自信和自律,他们不需要,甚至不屑于收受家长财物

结语

教师与家长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双方要实现利益共赢,必须共同抵制社会潜规则,建立最本位的亲师关系。“送礼焦虑”只是亲师关系危机的冰山一角,这个层面上的“攻防”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教育生态越来越糟糕。(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特约编辑刘义杰制作)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送礼焦虑”缘自亲师关系危机

本文地址:/xuexiaobaike/27152.html + 复制链接

相关文章
快速报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