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年轻人,拿掉你内心的“栏杆”
来源:搜狐教育时间:2015-09-30 09:55 57次
摘要:黑色的外套配上普通款式的牛仔裤,俞敏洪拿着话筒跑上讲台,还没开讲,台下就响起了同学们的欢呼声。他左手插在裤兜中,右手拿着话筒,面带着标志性的微笑。
黑色的外套配上普通款式的牛仔裤,俞敏洪拿着话筒跑上讲台,还没开讲,台下就响起了同学们的欢呼声。他左手插在裤兜中,右手拿着话筒,面带着标志性的微笑。
“我要祝贺同学们,尽管你们比我生得晚了30多年,非常高兴我们在同一时代享受中国繁荣。”这是俞敏洪的开场白,带着特有的江苏口音,让沸腾的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当时想留学,但是连续一年半三次被拒签,现在就不一样了”。
这是他连续第9年参与支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活动。为了寻访和鼓励自强自立的大学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专门投入了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
没必要对自己的出生讳莫如深
这些年,俞敏洪的角色也在转变。除了是新东方的掌门人,他正为年轻人做创业孵化。看似更加清闲了,却让他遇上了新的烦恼。
有的创业大学生给我递交商业计划书,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好。”俞敏洪说,“我对他们说商业计划不可行,第二次他们换了一个项目又提交了一份,被否定了之后,还提交了一份新的。”
让他感到有些无奈的是,有一次,他在3个星期内,收到过同一团队的3份不同的商业创意书,都被他拒绝了。彼时,他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我看过上千个投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不让你一眼看穿吗?”他带着调侃的语气说着自己的经历。这样的现象让他感到有些不安,他觉得一些年轻创业者实在太浮躁了。
他认为,问题的症结还出在,年轻的创业者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有的年轻人甚至连自己的出生都不认同,何谈创业成功
这句话看似普通,道理却实实在在。
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父母是农民而感觉自卑。如果一个人看不起自己的家庭,这怎么行呢?这些都是天定的东西,你应该为它骄傲。”他说。
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年轻人在成功之前,对自己农民和工人的家庭身份讳莫如深,成功之后却感到骄傲。在俞敏洪看来,他们对出生如此敏感,实在没有必要。
“在每年的自强之星的评选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天生残疾的年轻人参与评选,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辉和人性的美,首先你要明白和接受自己才行。”俞敏洪这番话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掌声。
俞敏洪认识自己的另一高招——读书!
2013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官方公布的阅读量的数据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量为4.77本,与数量为64本的以色列相差达13倍之多。
往小了说,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毕竟读书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很好的机会。”俞敏洪自己一年的阅读量就在100本书左右,“另外,有足够的朋友才能认识自己,别人看你,在很多时候要比你看自己更加客观”。
拿掉你内心的“栏杆”
当新东方成功的时候,他的很多大学同学感到不解,为什么俞敏洪成功了呢?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完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当时,我能承受3年的高考,但是没有勇气承担在同学面前竞选失败带来的羞辱感。”俞敏洪现在能在公共场合坦然地剖析年轻时的心理。
什么叫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就是在一瞬间,能把自己原来的障碍排除,之后就是另外一片天地。在俞敏洪成为北大的老师之后,他以老师的身份经常拜访一些大家。这在以前,他是不敢想象的。后来,他密封的内心,逐渐打开了,任何的竞选都敢参加了,也敢于与女生“搭讪”了。
“拿掉你内心的栏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理想的引领,很多人一辈子都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可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和情怀。”俞敏洪说,他在演讲中,先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举例论述。
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非常严重。为了让南非变成一个平等的国家,曼德拉在监狱里待了27年,后来在他的坚持下,实现了民族平等。
他认为,作为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阶段性的目标,小的目标叠加起来,就变成个人的理想。
“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当上大学生,3年时间就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做一名北大的老师,经过努力也当上了。第三个目标是出国,虽然没有出去,但是我对美国所有的考试和出国流程都烂熟于心。最后一个目标是办新东方,后来觉得自己可以崇高一点,目标定在了把新东方做大,之后一个目标就是到美国上市。”俞敏洪的口才极佳,将目标阐释得一清二楚。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面对目标,是该坚持,还是该放弃?
“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不要随便放弃,但是坚持与放弃之间有一个点。就像追一个女孩一样,如果人家一直不答应,说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能不断地释放人格魅力,让对方慢慢喜欢上你,那么你就不要放弃了。” 他总是善于用大学生喜欢的例子,讲述一些大道理。
读书、交友、听名师讲座、阅人无数,过程当中要年轻人不断领悟,让自己进行尝试,这些东西都需要一点一点去做,千万不能着急。
俞敏洪提出:“如果这件事已经做好了,剩下的一切都比较好办了,只要等待机会来临就好了,最后一条就是抓住机遇。”
精神鼓励并不等同于成功学
说起做过的讲座和走进的大学,俞敏洪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场演讲和多少所大学。
“我觉得我做的讲座还是有意义的,面对面地交流与看视频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他们没有为衣食而发过愁。有时候父母的说教他们听不进去。这样的讲座,学生们的反响很好,因为他们需要鼓励。”这一点,正是俞敏洪带着讲座走进大学的原因,也成为他做公益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鼓励并不能等同于成功学。成功学往往告诉大家一种捷径,一些所谓的“企业管理专家”告诉年轻人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而自己的鼓励则是告诉学生,理想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一些名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少的现象。
“这个需要理性地来看待,这些年很多农村户口的家庭,都转为城市户口,农村生源的下降可以理解。”俞敏洪分析表示,“但不能否认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还是差距很大的现实,有很多农村的孩子,接受9年义务教育后就不上学了。”
他指出,一些大学生的就业难,导致农村很多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很有市场。这不代表农民目光短浅,这是一个社会氛围的问题。
“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能直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俞敏洪表示。
在他看来,需要我国的教育政策的长期改革,不仅需要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需要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不能太着急。
作为年轻人,当下能做的就是不妨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要祝贺同学们,尽管你们比我生得晚了30多年,非常高兴我们在同一时代享受中国繁荣。”这是俞敏洪的开场白,带着特有的江苏口音,让沸腾的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当时想留学,但是连续一年半三次被拒签,现在就不一样了”。
这是他连续第9年参与支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活动。为了寻访和鼓励自强自立的大学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专门投入了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
没必要对自己的出生讳莫如深
这些年,俞敏洪的角色也在转变。除了是新东方的掌门人,他正为年轻人做创业孵化。看似更加清闲了,却让他遇上了新的烦恼。
有的创业大学生给我递交商业计划书,我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好。”俞敏洪说,“我对他们说商业计划不可行,第二次他们换了一个项目又提交了一份,被否定了之后,还提交了一份新的。”
让他感到有些无奈的是,有一次,他在3个星期内,收到过同一团队的3份不同的商业创意书,都被他拒绝了。彼时,他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我看过上千个投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不让你一眼看穿吗?”他带着调侃的语气说着自己的经历。这样的现象让他感到有些不安,他觉得一些年轻创业者实在太浮躁了。
他认为,问题的症结还出在,年轻的创业者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有的年轻人甚至连自己的出生都不认同,何谈创业成功
这句话看似普通,道理却实实在在。
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父母是农民而感觉自卑。如果一个人看不起自己的家庭,这怎么行呢?这些都是天定的东西,你应该为它骄傲。”他说。
他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年轻人在成功之前,对自己农民和工人的家庭身份讳莫如深,成功之后却感到骄傲。在俞敏洪看来,他们对出生如此敏感,实在没有必要。
“在每年的自强之星的评选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天生残疾的年轻人参与评选,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辉和人性的美,首先你要明白和接受自己才行。”俞敏洪这番话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掌声。
俞敏洪认识自己的另一高招——读书!
2013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官方公布的阅读量的数据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量为4.77本,与数量为64本的以色列相差达13倍之多。
往小了说,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毕竟读书是一个认识自己的很好的机会。”俞敏洪自己一年的阅读量就在100本书左右,“另外,有足够的朋友才能认识自己,别人看你,在很多时候要比你看自己更加客观”。
拿掉你内心的“栏杆”
当新东方成功的时候,他的很多大学同学感到不解,为什么俞敏洪成功了呢?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无能,而是完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当时,我能承受3年的高考,但是没有勇气承担在同学面前竞选失败带来的羞辱感。”俞敏洪现在能在公共场合坦然地剖析年轻时的心理。
什么叫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就是在一瞬间,能把自己原来的障碍排除,之后就是另外一片天地。在俞敏洪成为北大的老师之后,他以老师的身份经常拜访一些大家。这在以前,他是不敢想象的。后来,他密封的内心,逐渐打开了,任何的竞选都敢参加了,也敢于与女生“搭讪”了。
“拿掉你内心的栏杆,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理想的引领,很多人一辈子都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可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理想和情怀。”俞敏洪说,他在演讲中,先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举例论述。
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非常严重。为了让南非变成一个平等的国家,曼德拉在监狱里待了27年,后来在他的坚持下,实现了民族平等。
他认为,作为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阶段性的目标,小的目标叠加起来,就变成个人的理想。
“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当上大学生,3年时间就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做一名北大的老师,经过努力也当上了。第三个目标是出国,虽然没有出去,但是我对美国所有的考试和出国流程都烂熟于心。最后一个目标是办新东方,后来觉得自己可以崇高一点,目标定在了把新东方做大,之后一个目标就是到美国上市。”俞敏洪的口才极佳,将目标阐释得一清二楚。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面对目标,是该坚持,还是该放弃?
“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不要随便放弃,但是坚持与放弃之间有一个点。就像追一个女孩一样,如果人家一直不答应,说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能不断地释放人格魅力,让对方慢慢喜欢上你,那么你就不要放弃了。” 他总是善于用大学生喜欢的例子,讲述一些大道理。
读书、交友、听名师讲座、阅人无数,过程当中要年轻人不断领悟,让自己进行尝试,这些东西都需要一点一点去做,千万不能着急。
俞敏洪提出:“如果这件事已经做好了,剩下的一切都比较好办了,只要等待机会来临就好了,最后一条就是抓住机遇。”
精神鼓励并不等同于成功学
说起做过的讲座和走进的大学,俞敏洪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场演讲和多少所大学。
“我觉得我做的讲座还是有意义的,面对面地交流与看视频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他们没有为衣食而发过愁。有时候父母的说教他们听不进去。这样的讲座,学生们的反响很好,因为他们需要鼓励。”这一点,正是俞敏洪带着讲座走进大学的原因,也成为他做公益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鼓励并不能等同于成功学。成功学往往告诉大家一种捷径,一些所谓的“企业管理专家”告诉年轻人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而自己的鼓励则是告诉学生,理想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一些名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少的现象。
“这个需要理性地来看待,这些年很多农村户口的家庭,都转为城市户口,农村生源的下降可以理解。”俞敏洪分析表示,“但不能否认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还是差距很大的现实,有很多农村的孩子,接受9年义务教育后就不上学了。”
他指出,一些大学生的就业难,导致农村很多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很有市场。这不代表农民目光短浅,这是一个社会氛围的问题。
“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能直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俞敏洪表示。
在他看来,需要我国的教育政策的长期改革,不仅需要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需要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不能太着急。
作为年轻人,当下能做的就是不妨从改变自己开始。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俞敏洪:年轻人,拿掉你内心的“栏杆”
本文地址:/gaoxiaozixun/27168.html + 复制链接
- 相关文章
快速报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