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转载)
来源:大专网时间:2016-07-25 08:12 163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从之前的“三个自信”到现在的“四个自信”——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从之前的“三个自信”到现在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的意义在哪里?
中国道路生长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端详中国道路,寻问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答案是清楚的。回溯历史,它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近代以来的历史孕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奠基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来之不易。每一段行程,毫无疑问,都呈现着思想理论的先导和引领,跳荡着价值观的追逐和淘洗浪花,积累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果。每一段行程,先进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探索、选择和总结,这才使中国道路得以开创、坚持和发展,进而形成共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才豁然开朗、蔚为大观的。中国道路是经济、政治、社会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
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的根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的物化形态以及内化到中国人言行中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总和,其中的优秀内容是中国道路的根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是由其本质特性决定的。大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和与时俱进这些特性,事实上已融入探索开创和坚持发展中国道路的重要思想方法,甚至沉淀为中国道路本身的品质。小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讲忠恕之道,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果大家都能够按此观念去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利益活动必会更有秩序、更有诚信一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神资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探索奋斗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并且逐步把握了文化创新的一些规律。诸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本质属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根本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行之有效足以让人自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规律。
理论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外文明的积极因素,使自己的指导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探索开创和坚持发展中国道路的灵魂和内核。每个阶段的先进人群,都用自己坚持和发展的“主义”来武装头脑,作为行动的“指南”。正是靠着对这些“指南”的自信和这种自信氤氲而生的精气神,才使救国、兴国和强国之路不断拓展,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延续到今天,便有了大势已成的中国道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没有对指导理论的自信,就根本谈不上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反过来说,中国道路3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已经说明其指导理论的有效和科学,说明理论自信拥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说的理论自信,绝非墨守成规,自信的理由从来体现为“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两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应对历史新阶段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提出新形势下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氤氲而成一种新的文化底色,由此倍增我们对指导理论的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价值观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条,是价值观的自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道路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近代以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选择和融合的结果,既传承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内容,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道路的道德规范和道义高点,其高尚的品质是任何有是非观念和向善向上之心的人都没有理由拒绝和反对的。认同中国道路,不认同这些价值规范不行;坚持中国道路,不遵循这些价值规范不行;发展中国道路,不弘扬这些价值规范不行。显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不是应不应该和可不可能有自信的问题,而是如何培育和践行的问题。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涵养、融入和引领上久久为功。在全社会涵养核心价值观,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行为习惯,既要有具体有效的措施,也要有感染力的文化浸润;用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需要有入脑入心接地气、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方法本领。根本上说来,做这些事情是走好中国道路的应有之义。
用文化自信去克服各种挑战
当前,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社会思潮的复杂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理论遭遇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着市场经济这个现实社会存在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挑战,我们的制度文明也遭遇着自身还需要完善、需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支撑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道路自身优势的散发效应会受到阻碍,中国故事的传播效力会受到考验。这些阻碍和考验不会短时期内结束,我们迎接挑战取得胜利还需要走较长的路程。但即使这样,我们自信的文化大势和中国大道已经形成,基本的格局已经奠定,拥有的影响力已经积累。世界上的事情从来都是这样,符合规律、代表光明、拥有未来的伟业,都是在它还没有完全取胜的时候,焕发出诱人光彩,从而给人们带来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前,一路创造和播撒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样一些自信光彩,才使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强,才使中国革命道路越走越宽。
今天,我们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没有实现之前,更需要我们把文化自信有效地落实到研究、培育、弘扬和实践当中,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真正落小、落细。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不同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情况下,更需要花些力气对三大文化体系进行整合,以实现文化自信各方面内容的相互连通,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气概、风貌和魅力,进而为中国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精神。如果说剑是经济军事方面的硬实力,精神便是文化软实力。从现实来看,缺少软实力的硬实力很可能缺少持久力;从长远来看,真正的强国最终是靠文化、价值观、制度文明这些软实力才能坐实,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才能发挥其引领和影响作用。
文化自信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是把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中华文化要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强大作用,对内对外虽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挟带的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和软实力毕竟就在那里,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已经拥有的自信毕竟就在那里。比如,据2016年2月5日的《环球时报》报道,法国益普索民调机构1月27日以全球24个国家民众为受访者,通过当面采访和网站访问的方式,调查各国受访者对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的看法。平均下来,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国家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具体到中国,却有8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发展方向正确”,位列第一。这就是中国道路的故事基础。我们太需要借助文化的翅膀去讲好中国故事了。在“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精神,感悟中国道路的真谛。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就是用文化的方式讲中国道路的故事,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中国道路不断创新发展的优势转化为话语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揭示和传播中国道路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用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能量和源泉。文化自信和中国道路最终又在“中国故事”里相遇和拥抱,进而融为一体。(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展开全文
文章标题: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转载)
本文地址:/gxxx/29303.html + 复制链接
- 相关文章
- 书写诗歌梦想,传承长征精神08-24
- 为什么数学很好的同学却考不了SAT数学满分?08-22
- 四川农业大学:坚持三个精准,以微信平台助推“两学一08-08
- 为什么许多高中毕业生选择城市建设类院校?07-31
- 达州市开江县教科局坚持“质量兴教、部队强教、环境优07-24
- 合江县教学局机关支部党员展开了以“坚持根本主旨勇于07-24
- 苏中秋老师为学员们带来《我们如何思维?》主题讲座07-11
- 当我们谈招生章程时,到底在谈什么06-21
快速报名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