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招生名额增加到5万名,这意味着全国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中西部省份的优秀生源,有了更多上大学、读名校的机会。
在自主招生基础上增设的这条招考改革措施,本意是在广大农村考生的“升学绿色通道”中再开一扇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旋转门。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程序设计、实施细则等方面的问题,不少考生碰到了通道上层的“玻璃顶”。这项政策要想顺应寒门学子的期待,还需更加完善的制度考量。
农村孩子资格审查的困扰
“符合条件的孩子肯定都报。有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村符不符合条件,跑了一圈知道不符合,还浪费时间。”说起农村定向招生计划,辽宁喀左蒙古族高中校长张景悦是喜悦夹杂着焦虑。
根据规定,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本人须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及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
“户籍、学籍都要出具证明,孩子们到相关部门跑了一趟又一趟。”张景悦说,此外,农村哪有几家有电脑,规定网上报名实际是增加了很多困难,有的学生要想法子去亲戚家、邻居家,甚至要到网吧去报。
在这位校长看来,孩子们都有身份证号,如果农村考生报名可以由公安部门和招生机构统管起来,只要孩子报了身份证号,哪个乡、哪个村的就体现出来了,合规不合规,一目了然。然后再进行阳光公示,没有问题,就算报考完成。
农村孩子进城面试的顾虑
2014年,江西萍乡湘东中学高三应届生罗容春通过定向招生计划,考入同济大学医学临床专业。当年同济大学在江西省的最低投档线是629分,她考了570多分。
“我是全校唯一一个,很幸运。”罗容春说,去年她到九江参加了同济大学组织的面试。“学校在九江设立了考点,如果要到上海面试,估计我就来不了了。”
对于地处偏远、农村地区的广大考生,定向招生计划设置的面试环节无疑增加了考试的成本。这几天,辽宁农村考生赵宇(化名)到北京参加某高校的农村定向招生考试面试,他和父亲咬了咬牙,选择了学校附近的一间旅馆,标间每天150元,几天考试下来大概得花费1500元。
张景悦说,校内有很多孩子还在靠国家资助上高中,别说北京,去趟沈阳都不容易,这些孩子不敢想面试的事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农村考生的实际困难,开始采取实地招录、远程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定向招生。
“定向招生确实给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舞台,但由于文化差异、地区差异,也有很多不利。”张景悦说,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标准很高,农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等都比较欠缺。另外很多面试内容对偏远地区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
别浪费定向招生计划名额
去年通过定向招生计划考入东北大学的小陈来自陕西商洛,他告诉记者,定向招生的成绩大概比一本线高50分,比学校正常录取低25分。他自己的高考成绩比报考专业差了十几分,如果没有定向招生计划不可能考入东北大学。
“但是,录取的名额非常有限,很多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并没有得到机会,我们还听说一些学校的招生指标没用完。”
广东河源县连平中学学生钟小倩说,专项计划下达的指标在截止日的前一个星期才通知我们,大家准备都很仓促,文件上的指引不清晰,我们都要自己上网查,向老师咨询才弄清楚。
一位来自北京985院校的招生负责人表示,当前农村定向招生计划存在设计不系统、实施不细致等诸多问题,应当纳入自主招生和新高考改革的总体考虑之中。对农村考生不能只是降分录取,而应有效区分学生成绩不高是智力水平不够,还是因为没有条件学习等因素。应鼓励高校自己设计对选拔农村学生有利的测试项目和选拔方式,选拔出有潜力的学生。否则,对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发展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