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大学生638名,表彰优秀乡村教师490名,培训村小教师30名,捐赠村小图书角70个……中国工商银行定点帮扶通江县20年,真情关爱当地师生,着力探索精准助学模式,积极打造扶贫扶智精品,一心念好教育扶贫“五字经”,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帮扶通江教育快速发展。
对象上求“准”
每年资助100名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如何确保受助对象既“优”又“贫”?评选过程中,工行严把“三道关”。一是严把自主申请关。申请对象自愿向毕业中学申请,受助对象必须领到二本以上院校录取通知书;二是严把联动审核关。学校初审,工行扶贫组组织教育、纪委、扶贫部门联合家访,核准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筛查合格人选;三是严把社会监督关。拟资助名单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和当地电视台公示为期一周,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为确保帮扶对象更精准,工行还始终坚守“三个优先”底线,一是孤儿学生、残疾学生、统计与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精准贫困户子女优先资助;二是乡村一线教师优先表彰,三是边远薄弱学校优先援建。
项目上求“精”
为避免项目分散,把定点扶贫项目工作做得更“精”,工行对过去项目整体规划,重点打造针对教师帮扶、学生资助、校园建设的“三大精品项目”。
一是实施“中国工商银行烛光计划”项目。每年在教师节期间表彰100名优秀乡村教师;在2020年前完成所有村小教师到省内高等院校参加为期7天的免费培训;二是实施“中国工商银行启航工程”项目。每年选择100名被高等院校录取且家境贫困的高考毕业生进行资助,帮助其步入大学校园;三是实施“中国工商银行阳光校园”项目。通过捐建学生宿舍、修建塑胶操场、捐赠文体设备,大力提升校园品质与形象。
操作上求“正”
为避免定点扶贫工作“移位”“错位”,确保对通江教育真心帮扶、真正帮扶,工行通过“三公开”,实现“阳光操作”。
一是公开举报电话。在扶贫工作交接会上都会及时公布下派干部联系电话,主动让社会参与对教育等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公开办事程序。哪些学生可以资助,哪些老师符合表彰,每一年教育扶贫活动一启动,工行都要通过教育网站、校园通知栏将申报条件、申报程序进行公告。对受助学生的家访,做到个个见面、家家拍照,并在每年资助活动当天以图片展形式呈现社会。教师表彰与学生资助结果也都按时公示。三是公开资金轨迹。无论学生资助还是教师表彰,一律不发放现金,资金全部通过师生个人银行卡发放,既利于台账的建立,又杜绝了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
机制上求“长”
下派干部每年一轮换,如何实现帮扶工作不换挡,不搁浅,工行通过“两个加强”健全帮扶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自有品牌建设。为彰显工行大行形象,确保公益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统一设计工行捐助项目的品牌名称,对铭牌、标志等进行规范。着眼远景规划与短期计划、年内规划与个体规划相结合,实施教育扶贫三大品牌建设,确保捐建项目的连续性。二是加强受助对象跟踪。建立受助师生QQ群,及时了解他们学习工作及家庭状况,继续给予关心帮助,10名曾受资助的大学生在工行四川省分行干部“一对一”结对活动中又得到读书期间每年3000元的资助。鼓励受助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为受助学生毕业进入该行就业牵线搭桥。
效果上求“实”
在教育帮扶上,工行还坚持做到一个“实”字。每一届下派干部都会深入校园,听、看、察、访,结合学校及师生需求,通过“订制服务”开展帮扶活动。
一是为学校“订制校舍”。为改善农村学生上学环境捐建希望小学6所,为解决女生住校捐建配套有浴室的阳光校舍3幢,为解决留守学生在校午餐捐建“爱心小食堂”12个;二是为教师“订制奖励培训”。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号召,加大了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力度,2015年起表彰教师从50人增加到100人。针对村小教师培训难的现状,举行了“太阳花行动”公益项目为村小教师“订单培训”,30名村小教师在成都大学接受7天免费培训,效果显著;三是为学生“订制设备”。县委常委、副县长、工行驻川扶贫组组长李伟同志在“走进特困村小”活动中,深入掌握村小教学条件,请示工行为54所特困村小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文体设备,为70所村小捐赠了图书角。今年,工行还捐款20万元修建小桥一座,解决陈河乡陈家坝村小100多名师生淌水过河不安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