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抗日战士黄崇智老先生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却诞生了大批大师名家。同时,正值国难当头,大批学子戎马沙场,以鲜血践行“刚毅坚卓”的校训,成为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而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退休老教授黄崇智就是这批为祖国的事业奉献青春的一员。
母校 革命的启蒙地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力量,各地高校开始内迁,由此,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共同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黄崇智老先生是西南联大算学系1940级的学生,“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那可是相当爱国的”,回忆起社会动荡时期的母校,黄老感慨地说道:“那时,学校大力倡导学子为国分忧,号召整个大三年级的学生去做翻译官。”
西南联大的师生,赶上了一个最坏的时代,战争的硝烟让他们的青春伴随着苦难。但正是这群学生与他们的美国战友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共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黄老介绍,八年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己任,攻坚克难,发挥专长,以不同的方式投入抗战。在滇缅战场有大量的美国盟友,翻译至关重要,因此西南联大的“学霸”中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人承担起了这项重任,救国家于危难之间,成为了美国援华炮兵训练学校的翻译官。
翻译 抗战中的桥梁
美国援华炮兵训练学校是美军援助被日本侵略的中国,在空地上修建的由简易平房搭建的学校,里面住着美国军官、中国军官和翻译官。黄老于1943年担任美国援华炮兵训练学校的翻译官,主要工作就是将美国军官的授课内容翻译传达给中国军官学生,每天会提前收到第二天上课用的教材。“每一批训练人员有将近60人,一月训练一批。”黄老教授告诉记者,不仅在上午的理论课上要进行翻译,下午的实习演练课上也会进行现场翻译,久而久之,他也对炮弹等武器有了深入的了解,此次黄老观看完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之后就表示,我国二炮展示的新武器是第一次亮相于世人眼前。
Adler,在与黄老的谈话中,不时会听见这样一位外国人的名字。黄老的主要工作就是给Adler中尉当翻译。在经过了以西方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后,黄老顺利上岗,和Adler中尉建立起深厚的友谊。Adler中尉入伍前是美国的推销员,其时也才30多岁,住在美军招待所。黄老和中尉就像两兄弟一样,中尉称呼黄老为Mr.Huang,经常请黄老吃西餐。一年以后,黄老的翻译官工作以“合格”圆满结束,临行时,Adler中尉还送了皮鞋和皮靴给老先生。“直到回到家乡从教时,我也时常穿着它。”黄老与Adler之间的友谊就是在那个时代中美盟友之间友好的缩影。
现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上镌刻有八百三十四个名字。他们,都曾经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子,他们还有一个身份,是抗日将士中的一员,是民族的英雄。黄老的名字:黄崇智,也刻于石碑之上第三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黄老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和黄老一样的抗日战士的故事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在中国人的心扉上熠熠生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每个年轻人都继承老战士的精神,都懂得自强,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汇聚成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