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考察,是高考历史试卷重要的组成部分。试题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选拨人才区分度的有效性问题。近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历史区分度的试题,这些试题都在试图引导历史教师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什么是历史阐释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历史理论解释一种历史现象。这就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重视历史证据,重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请看
2014年全国一卷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14年北京卷37题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这两道试题都是典型的历史阐释问题。都需要考生按照一定历史理论解释看到的历史现象。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就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梳理一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我认为高三学生必须了解的历史理论有
(1)文明冲突和传播的理论
历史现象:三个阶段冲突融合形成新文明
实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变化
阶段性特点: 从物质文明交流到制度文明的演进到思想文化的变动
文化传播的时空变化:由点到面历史的渐进性规律
(2)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规律
历史事实是相对客观的,但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历史认识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认识是有阶级性的
历史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3)历史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现象的描述:考察的是学生划分阶段和抓住事物发展特征的能力
历史解释的关键是寻找不同的认识问题的角度
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发展偶然与必然必要性与可能性
这些都是历史阐释能力考察的主要内容。
总结历史阐释问题的答题思路是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
由于各方面情况不断调整与变化。四川大专网提供的所有关于四川专科学校院校资讯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指正。
四川大专网联系方式:028-67213870 e-mail:scdazhuan@126.com
copyright ©2017 www.scdazhuan.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大专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