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也能写成一杯“冰糖雪梨”
——关于《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作文点评
翟良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往年高考的一个材料作文,我给高三考生岳岳布置这篇作文时并没有交代材料内容,只将这样一个标题“甩”给了家长,再由家长转达给孩子。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是想观察孩子在面对这样一个标题时,他的作文思维是怎样的(立意和角度),写作思维是应试阶段学习思维的细化与分支,没有与众不同的写作的思维,文章很难被阅卷老师“心动”。
这篇作文的材料内容是: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且这些困难的存在是客观的且是无法改变的,“愚公移山”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没有那么多的山可以被轻易铲掉!就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题为《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如果按照以上给的这小段材料写议论文,考生要围绕“困难压力不变,成功从自身改变开始”的中心论点展开写,通过各种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是正确的即可。
我昨天看了岳岳写的这篇作文,因为没有受以上材料的影响,他按照自己的理解一气呵成,文章将山寓意为人生成功的巅峰,成功若不来,我用智慧和勇气走向成功。这个立意很准确,也是容易激活读者的情感与思考。文中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来证明他“人生的巅峰,唯有勇敢的攀登才能拥抱美丽风景”的观点,作文文字流畅,可以看出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并不炫耀,语言朴素有力。
值得注意的是,岳岳这篇作文的论证可喜地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前者用确凿、充分的事例证明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后者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这说明岳岳掌握了一定的论证方法,但明显这篇作文的论据全是事实论据,如果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穿插使用,文章就不会显得呆板,相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兴趣。理论论据是什么呢?理论论据包括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俗语、谚语等,用这些论据有力论证文章中的观点,一是会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二是文章论证的多元带来的是读者阅读和思考上的享受。
岳岳的文章结尾(结论部分)写得不够深邃,深思式的结尾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意犹未尽”,古人讲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我常给学生说的,作为凤头的开头要写得像北京的二锅头,一上来就辣心;作为豹尾的结尾,要写得像品尝香茗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开头要辣,中间要鼓,结尾要响。”我说。
学生们乐了,“老师,这不是一条响尾蛇吗?”
“你可以想象成一条响尾蛇,但它的头实在不美,可以忽略掉”我喜欢学生有想象的疑问。
同时,好的结尾不在长短,有时候精短的结尾却往往任性到“抢眼”。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另外,我想再谈谈议论文的语言,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有老师和考生会说,不就是一篇应试议论文吗,把握好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不就行了吗?我想说这是对议论文这一文体写法的误解,因为长期以来应试议论文的写法被公式化和八股化,教师、考生包括家长,都认可和习惯了这些铺天盖地的生硬的要求,这种机械式的接受和理解,导致了高考议论文“千人一面”的现象。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每年高考议论文也有高分甚至满分?用阅卷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文章“出彩”。这个“出彩”究竟指的是什么?似乎这些年,这个像“出彩中国人”般令人震颤的话语,我们一直在侧耳倾听,但鲜有人去琢磨这“出彩”到底是怎样征服了高考作文阅卷人的。
我可以告诉大伙“出彩议论文”究竟是什么玩意。高考作文阅卷人从文海中看到一篇议论文连呼:“好文,出彩!”然后,几位老师认真商榷一番,都伸出大拇指:“出彩,满分!”于是,高考满分作文诞生了。
这里说的“出彩”,指的是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采”,当然你也可以说“才气”。
我们知道,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很多同学按照议论的“八卦套路”,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其不知身边900多万抢渡“高考泸定桥”的勇士都会那么讲道理,当用同一种口吻白一堆道理的时候,我想道理就沉淀成了一杯白开水。
应试议论文也是文章,不能因为它是应试的“框框文”就不需要语言的美感,一个道理说的生动形象,缓解高考作文阅卷人的视觉疲劳,铿锵有力的议论就像一杯“冰糖雪梨”抵达阅卷人的内心,岂不让掌握“生死大权”的阅卷人倍感爽甜,这无疑为自己的作文分数增加了胜算的筹码。
有老师和考生会问,“议论文不让抒情,怎么可以美呢?”这其实是另一个层面的误解,我强调的议论文语言的美感和要不要很抒情并无关系,语言的美感是语言驾驭的技巧,比如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也必不可少,即便是枯燥带有些紧张的议论,也要议论的生龙活虎、洋洋洒洒、清蹄飞扬;生硬的议论,即便是论点再正确、论据再充分、论证再有力,让阅卷人看了想“午休”,也不会在百万篇文中“出彩”。
议论性散文是可以抒情的,我出版的三本散文集里都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很喜欢这种写作的语言和状态。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但,高考指挥棒下的议论文写作不允许你写成议论性散文(除非命题要求文体不限),不允许你选择“抒情”的方式去表达和证明一个正确的观点,如果你在议论文中不小心“抒情”了一把,议论文的文体就被你“变脸”了,你下笔千言成为徒劳和“浪费”。高考议论文这么多年总是板着冰冷的面孔,把考生手中的笔“捆绑”起来,饶有兴致地收集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新八股”,成了一种癖好。然而,我又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每年的高考议论文命题,一边是“三部曲”式的僵硬的要求,一边却又被轻松飘溢的文字所“诱惑”,是命题人出了问题,还是阅卷人出了问题,好像一场“闹剧”,也好像一场“悲剧”。
点评到这里,岳岳你对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有些新的认识和理解了吧?“文章之道,自古称难”,连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子王勃都这样感叹,可见写文章的不易,而在今天看来,写高考作文似乎难上加难。这个困难和压力在一定的时期是无法改变的,那怎么办?又回到《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篇作文上来了,唯一的答案就像你在作文中谈到的一样:“即便有时会迷茫,也要坚定信心,努力向前走,最终我们总会穿过厚厚的云层,见到灿烂明媚的曙光。”
岳岳,翟老师在北京,期待看到你在高考议论文中酿的“冰糖雪梨”。
翟良2015年1月20日于北京升学网
作者简介:
翟良,70年代初出生于山东一农村教师家庭,乡土朦胧诗诗人、作家,百米巨型长卷《千虎图》创作者、青年画家翟栋的孪生兄长。有过长达3年的建筑工、砖长工经历,后进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原研究员助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栏目主编。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文集《我爱金秋》、《月晓风清》、《青石板》三本,著有中短篇小说多部,另著有都市女性情感口述纪实文集《半夜敲门》、长篇小说《一路狂奔》。翟良的成长故事先后被央视《讲述》栏目、东方卫视《眼界》栏目、《中国青年》杂志播出或报道,同时成长故事被编入新课标中国学生阅读工程系列图书——《中学生成长读本》。现工作于北京,系北京写家文学院第一届签约作家。
由于各方面情况不断调整与变化。四川大专网提供的所有关于四川专科学校院校资讯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指正。
四川大专网联系方式:028-67213870 e-mail:scdazhuan@126.com
copyright ©2017 www.scdazhuan.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大专网 版权所有